什么時候打開都不晚的心靈開悟之書。如果你習慣了吃虧,習慣了沉默,習慣了委屈自己,習慣了不拒絕所有人,便會忘記其實你可以有態度,可以有觀點,可以有能力,可以有自己從容的生活。36段過往的人生故事,多維度層層剝開36種隱秘心理與生活真相。這樣的故事你也許沒有讀過,但你一定能感同身受。
「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書評 讀書心得3000字 第(1)篇
你當善良,且有力量
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否則等于零。
——[美]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
一個人越是善良,待人的底線應該越高一些。這樣才能避免縱容他人,也能保護自己。
我不能給善良下一個什么定義,但我想說,“善良不善良”,你要自己學會去選擇,要知道:
生活不是用來妥協的,你退縮得越多,喘息的空間就越少;日子也不是用來將就的,你表現得越卑微,幸福就會離你越遠。
你無須把自己的位置擺得太低。屬于你的,要積極地爭??;不屬于你的,也請果斷地放棄。不想做的事,不必勉強自己去做;忍了很久的事,不必一而再,再而三地忍下去。
不要再讓別人來踐踏你的底線。一味地忍讓或取悅,那不是善良,而只是你不想承認的懦弱。也別再昏睡不醒,做著別人不喜歡、不會感激,你自己做不好,也不愛做的所謂“善行”。
只有挺直了腰板,世界才會給你屬于你的一切。
如果你的生活只是對世界察言觀色,然后滿足于眼前的茍且,如果身邊的人對你的存在總是忽視,如果你的被認同只能靠委屈自己去成全別人,那么請記住我要告訴你的這一句話:
你當善良,且有力量。
第2章
你以為的善良,其實只是懦弱
如果你習慣了吃虧,
習慣了沉默,
習慣了委屈自己,
習慣了不拒絕所有人,
你便會忘記其實你可以有態度,
可以有觀點,
可以有能力,
可以過你想要的生活。
與其明哲保身,不如立場鮮明
問題在于,我們逐漸混淆了“明哲保身”和“怯懦”的界限。
我常想,我們生活在一個由人構成的群體環境中,不得不把很多的精力用來處理人際關系問題。
本來溝通是為了消除隔閡,增進了解,通過配合彌補單一力量的缺陷,最大限度地發揮力量。
然而現實中我們看到更多的,卻是彼此抱怨或人為地設置障礙??傆幸恍┤怂坪跽局f話不腰疼,毫不顧及自己的言論其實只能讓壞人更無所顧忌,讓好人選擇明哲保身,生生將善良逼成怯懦。
于是,我們常常會面對一群好人欺負另一個好人,其他好人卻坐視不管的現象。
第3章
說好的“吃虧是?!蹦?p>你無須把自己擺得太低。
屬于你的,要積極地爭??;
不屬于你的,也請果斷放棄。
現實這么殘酷,拿什么裝無辜
生活就是“不操這心”就得“操那心”的愛恨糾纏。
你當不攀附,不將就,不強求。默然相愛,寂靜歡喜。
雖說“吃虧是?!?,但這說法并不完全準確。一則要看你吃多大的虧,有的“吃虧”是要命的;二則常吃些小虧是可以的,對日后的生活有用,但關鍵看吃虧之后有無反思,有無改觀。如果一味地吃虧,哪兒來的福?
對于命運設置的磨難,弱者的應對是退讓與憎恨,稍強者的應對是妥協與抗衡,更強者的應對是堅韌與抗爭,最強者的應對是自強與超越。
第4章
多余的犧牲他(她)不懂心疼
老天爺的事兒你管不了,
別人的事兒與你無關。
請守護好你的親密距離,
不要“越俎代庖”,
也不要“被越俎代庖”。
那多余的犧牲都是情感的重負
我們總善于傷害那些愛我們的人,因為我們根本傷害不了那些不愛我們的人。
通常在愛情和婚姻關系里,一點“犧牲”都沒有的狀況是不存在的,但更合理的方式應該是不管哪一方做了多少“犧牲”,都是建立在雙方互相認可和接受的基礎上。否則,任何單方面的傻乎乎的付出和心不甘情不愿的犧牲都是病態的。
如果對方真的愛你、尊重你,希望你實現自我價值,便不會對你的“犧牲”表現得那樣理直氣壯、心安理得。同樣,你也不要以“我為你犧牲了這么多”去綁架對方的人生,覺得全世界都虧欠你。事實上,這么做時,是你在虧待你自己。
與其想著怎么“美好地犧牲”,倒不如想著怎么“更漂亮地活”。
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犧牲”,都是一種多余的付出,往往會成為雙方的情感重負。
作為“付出者”的一方,需要不停地繼續強化最初的付出行為,以維持自己一貫的形象,即使自己已經不堪重負,也不能改變,否則就顯得前后矛盾、言行不一。越是這樣,其內心積累的渴望情緒就越強烈,對對方的表現就會抱更高的期望。如若事情不是朝預期的方向發展,內心很容易失去平衡,從而對兩人的關系產生強烈的質疑和絕望感。
作為另一方的“享受者”,承受的心理重壓并不比“付出者”少,因為作為這個家庭改善經濟處境和社會地位的唯一出路,本來兩個人的事,現在一個人做,壓力可想而知。如果幸運地成功,而且雙方感情沒有發生變化,當然皆大歡喜。倘若事情的發展出了偏差,對方就會睜大眼睛質問:“你的良心被狗吃了?”
當你把人生需求完全交給別人去滿足時,就不要怪別人會讓你收獲失望。夫妻之間,本無血緣關系,最強的關系紐帶是彼此的喜愛和眷戀。沒有感情,再多的責任和義務都是乏味的。當年的美麗和溫柔,或者英俊與擔當,如今變成討債似的互相攻訐。愛沒有了,婚姻還如何勉強維持?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第5章
你有多好,他(她)就能有多壞
有時候,我們要對自己殘忍一點,
不能縱容自己的傷心失望。
有時候,我們要寬容,
但切勿縱容,要學會說“不”。
可以寬恕,但不能忘記
有人說,胸懷是被委屈撐大的;有人說,時間是最好的良藥。
其實所有的寬恕,就是和過去的自己握手言和。
所以,別讓自己生活得太累,任何關系都需要共同維系,那是彼此的義務。要敢于叫對方承擔責任,要寬容,但切勿縱容,要學會說“不”。
記住,“對他人過分容忍是對自己的殘忍”。我們要善于做一只溫良但亦有“武器”的“刺猬”,適當地為自己爭辯。在該強硬的時候強硬,該溫和的時候溫和。
想給他人熱量,先讓自己發光
第6章
你沒那么堅強,但只能獨自堅強
傷害你的人從來沒想過幫助你成長,
真正讓你成長的是你的痛苦和反思。
經歷本身沒有特殊意義,
讓它變得有意義的是你的堅強。
學著“示弱”,別憋出內傷
如果你承認自己其實沒那么堅強,你還會這么死撐嗎?
第7章
可以替別人著想,但要為自己而活
人生最遺憾的莫過于,
輕易地放棄了不該放棄的,
固執地堅持了不該堅持的。
何必用疲憊的身心來愉悅別人
傷害你的人從沒想過是為了讓你成長而傷你,真正讓你成長的是你的痛苦與反思。
「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書評 讀書心得3000字 第(2)篇
還沒看完這本書,就已向身邊的幾位朋友推薦了,并不是因為這本書有多出彩的地方,而是它能在現階段幫助大多數人準確地給自己的善良定位。彭宇案、胡依萱案、杭州保姆縱火案、江歌案、沅江弒師案…真人版農夫與蛇的故事,一次次真實上演,一次次拷問著人性。所以,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說「寧愿你不善良」。是啊,我們不得不承認,善良有時候真的會被辜負,好人有時候也未必能得到好報。
我們小時候就聽人說「善有善報」,然而現在越來越多人不敢相信善良與正義。在周圍很多人都表現出冷漠、貪欲和一味索取的時候,善良如你我的普通人,付出的善意越多,他們的貪欲有可能就越大。
善良是建立在理智狀態下的人文關懷,張弛有度地去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和支持,同時也應在自我的意識中保持著該有的導向性。如果對他人的善良是以踩自己的底線為代價,那是否是對自己的傷害?如果對自己都做不到善良,那么在他人看來,你可以被傷害,可以卑賤到塵埃里。一個卑賤的人,他的善良也很廉價。所以,正如作者所說的那樣,一個人,越是善良,待人的底線應該越好一些,這樣才能避免縱容他人,也能保護自己。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太多我想吐槽的「低智商」的所謂「善良」了。要知道:生活不是用來妥協的,你退縮得越多,喘息的空間就越少;日子不是用來將就的,你表現得越卑微,幸福就離你越遠。我們無須把自己的位置擺得太低。屬于你的,要積極地爭??;不屬于你的,也請果斷地放棄。不想做的事,不必勉強自己去做;忍了很久的事,不必一而再,再而三地忍下去。不要讓別人再來踐踏你的底線。一味地忍讓或取悅,那不是善良,而是你不想承認的懦弱。也別再昏睡不醒,做些別人不喜歡、不會感激,你自己做不好,也不愛做的所謂「善行」。如果你習慣了吃虧,習慣了沉默,習慣了委屈自己,習慣了不拒絕所有人,你便會忘記其實你也可以有態度,可以有觀點,可以有能力,可以過你想要的生活。
生活中,那些真正負責任且善良的人居然因為所謂的善良之名而進退兩難的事情不勝枚舉。明明有自己的想法,卻礙于情面,不事先說清楚,要么傷己,要么傷人傷己。力所能及可以伸把手,否則,說「不」!這是一種對風險邊界和責任邊界的確認,沒有人應該為了成全別人而委曲求全。
人際關系,包括工作關系中,我們與人相處也應該先小人后君子,自己不愿意承擔的壓力,不愿意忍受的委曲和不愿意獨自面對的問題,在一開始都跟同事說開,才能避免以后的工作中因一些小事引發矛盾。雖然很多話事先說出來似乎不太好聽或者讓你覺得很難為情,但可以讓我們的交往回歸理性。消除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失望和憤怒,我們生活中的許多矛盾其實都是事先沒有把丑話說在前頭所引發的。再者,我們顧及別人的感受,不想讓人難堪、失望,這固然是一種美德,但以為順從別人,正說明我們對別人的肯定和贊許過于依賴。你并不需要靠別人對你的可能違心的肯定來維持那種成癮性的虛假自尊。
你那么好說話,無非是沒原則。你那么容易受人指使,無非是因為錯把無原則的寬容當胸懷,懦弱的結果是軟弱可欺。你在任何場合都示人以微笑,人家可能覺得你沒個性,下意識地開始輕蔑你,你對朋友有求必應,放棄自己的安排,滿足他們的邀請,等某次你「應」不了,便覺得你不夠意思,開始心里猜疑你。你心無城府,多次借錢給同事,也不好意思催帳,結果他很快心安理得、習以為常,你倒是被逼入兩難的境地——要錢,怕傷感情;不要錢,白白遭受損失…其實,當你能夠從容地拒絕別人,你就會知道拒絕大多數時候并不是有意傷害,相反只是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意愿。允許自己拒絕別人,才能真正接受別人對自己的拒絕,就如同認定自己有罪的人更懂得寬恕一樣。一個人懂得尊重自己的意愿,往往也愿意把這樣的尊重給別人。難以拒絕,可能是因為你哭的也常常愿意把這樣的尊重給別人。難以拒絕,可能是因為你覺得只有不斷地順從別人才能彰顯自己的價值,如果我們習慣通過別人來肯定自己。也就活在別人的眼里和嘴你。當來自別人的肯定成為必須時,與其說我們是在肯定自我,不如說在否定自我,到最后,你會發現,你已經沒有了肯定自己的力量。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你善良地為別人做很多事,那只是你還沒吃夠「善良的苦頭」。正如王陽明所說「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也是同一道理。